赚钱的本质是“重复”,不是创新!
前几天有个小伙伴私聊我说:自己折腾了半年,换了不少项目,都没一个赚到钱的。 他问我:“老师,现在做抖音是不是太晚了?我看别人都在搞AI、玩元宇宙,我连剪辑都没学会,是不是得换个新赛道?” 我回他:“你去年问过一模一样的问题,只不过去年问的是视频号,前年问的是知乎好物。” 他发了个尴尬的表情包,说:“您记性真好……但我真觉得是项目的问题,风口变得太快了,追不上啊!” 我盯着手机屏幕叹了口气。7年前我刚做电影解说时,天天琢磨怎么创新选题,怎么设计炫酷转场,结果播放量最高的那条视频,偏偏是随手剪的《变形金刚十大经典镜头盘点》。 后来又做过淘客,研究了一堆裂变黑科技,最后发现最赚钱的动作,还是每天往30个群里发优惠券。 这些年我赚到的每一分钱,背后都是同一个真相:你以为的“创新”,不过是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;真正能赚钱的,永远是那些笨功夫。
1、卖橙子的老板娘教我做人
在抖音认识了一位卖爱媛橙的老板娘。她的账号简直“惨不忍睹”——2400多条视频,全是果园实拍:摘橙子、切橙子、吃橙子,镜头晃得人头晕,背景音里还掺着狗叫和孩子的哭闹声。 我翻了半小时,愣是没找到一条点赞过千的“爆款”。 有人问她:“咋不学别人拍点剧情段子?现在流行夫妻创业、婆媳斗法,流量可大了。” 她一边打包橙子一边笑:“我初中毕业,搞不来那些花哨的。我就信一句话——卖橙子的不用会跳舞,会打包就行。你看我这账号,每天发10条,坚持发两年,现在一天能卖3000箱。” 后来我查了她后台数据:近30天销售额289万。按10%利润算,一个月净赚近30万。 原来赚钱的密码早写在小学课本里——《卖油翁》那句‘无他,唯手熟尔’,才是草根逆袭的真经。
2、我们都被“创新”骗惨了
去年有个群友,非要拉我进他的“元宇宙NFT交流群”。他兴奋地给我画饼:“老师!这才是未来!咱们搞个元宇宙创业培训,收2980一个人,绝对碾压那些传统项目!” 我问他:“你现在手头在做啥项目?” 他支支吾吾:“上个月在搞TikTok搬运,再之前做过闲鱼虚拟资料……” 我直接泼冷水:“你连一个项目都没做满三个月,拿什么教别人?” 果然,他的NFT群热闹了三天就凉了。前天他又来找我,说发现个“AI自动写小说”的蓝海项目。 我点开他朋友圈一看——最近半年换了8个头像,从区块链到ChatGPT,永远追着热搜词跑。 太多人像小林一样,把“创新”当成逃避的挡箭牌。为什么宁愿每天找新项目,也不肯把老项目做透? 因为重复太苦了——苦的不是体力,是心气。 发300条视频没人看,还能坚持发第301条;
写100篇文章没爆款,还能打开第101篇的文档
被50个客户拒绝后,还能笑着联系第51个人…… 这种苦,比熬夜学新技能难熬十倍。 所以人们总幻想换个赛道就能逆天改命,却不知道所有行业都是“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”。 去年有个做老照片修复的群友,嫌抖音竞争激烈,非要转行做跨境电商。 结果三个月后灰溜溜回来找我:“老师,还是修复照片简单,虽然一单就赚29,但每天稳定出5单啊!”
3、高手都在“循环”,菜鸟总想“重启”
去年我去参加一个线下会,听到两个老板的对话特别有意思。 做服装批发的张总说:“我二十年就干三件事——找工厂、谈折扣、发朋友圈。” 做亲子露营的李总接话:“我比你更无聊,每年就琢磨怎么让家长多拍两张照片。” 你看,真正赚钱的人,早就不追求“每天不一样”了。 同行阿亮,这两年靠“PPT代做”赚了七十多万。他的操作简单到枯燥: 在淘宝搜“PPT代做”,把排名前100家的案例全部下载; 混进大学生社群,每次有人抱怨“明天要交作业”,他就丢案例图加一句“学长救命套餐99元”; 接到单子就转给兼职大学生,一单抽30%。 就这么个毫无技术含量的项目,他重复了两年。 现在微信里攒了9000多个学生,最近开始卖“论文查重券”,又是一波躺赚。 反观那些天天找我要“最新玩法”的人,就像在游乐场乱窜的孩子——过山车排队太久就去排旋转木马,看见别人吃冰淇淋又跑去小卖部。最后门票钱花光了,一个项目都没玩尽兴。
4、死磕一件事,比换十个赛道更有尊严
上周我去剪头发,常去的理发店关门了。隔壁老板娘告诉我:“小陈师傅回老家了,说要去上海学特效化妆,觉得剪头发没前途。” 我听得直摇头。这小陈技术其实不错,就是太心急。总嫌弃剪头发单价低,前年想开美甲店,去年搞直播带货,今年又迷上元宇宙理发器。 结果六年过去,同行阿强靠“儿童理发”专项,在小区开了三家连锁店,他还在各个行业当“练习生”。 回来路上我想通一个道理:这世上的钱有两种赚法——要么做第一,要么做唯一。 做淘宝做到李佳琦那个级别需要创新,但如果你在县城开个“24小时应急开锁店”,只需要做两件事: ①把“公安备案开锁”的牌子挂满全城; ②保证半夜三点接到电话也能十分钟到场。 当年我做电影解说,要是坚持再久一点,现在可能是头条、B站某个垂类的中腰部UP主。 可惜那时候年轻气盛,平台一改规则,我就认为行业卷的不行了,直接关闭工作室放弃了。 好在后来想通了——与其在十个领域当炮灰,不如在一个领域当钉子。钉子扎得够深,就能挂住更多机会。
5、给不甘心的你三条“笨建议”
如果你也受够了“一直换项目一直穷”的死循环,不妨听听我这三个土办法: ① 找个能坚持三年的项目 别管别人说它过不过时,重点看它: 是否需要特殊资源或资质;
客户付款时会不会心疼;
你每天操作时恶不恶心。 比如代找电子书,十年前有人做,现在照样有人搜《三体》TXT版。 ② 每天留两小时“无脑重复” 别小看这两小时
抖音每天发3条作品;
公众号每天写500字;
微信每天发3条朋友圈。 …… 三年后你会感谢自己。 ③ 准备个“打脸笔记本” 每次想换赛道时,先回答三个问题: 现有项目的流量池挖到50%了吗?
新项目的首批客户从哪来?
如果三个月不赚钱,存款够吃饭吗? 把答案写下来,第二天再看,你会清醒很多。 我见过太多“聪明人”倒在寻找捷径的路上,也见过太多“笨人”靠重复动作闷声发财。 那个卖橙子的老板娘到现在都不会用提词器,但她清楚记得每个老客的地址; 阿亮至今分不清PPT的母版和模板,但不妨碍他月入五万; 而我,这个写了3年公众号的“过气博主”,时不时还能收到这样的留言:“老师,感谢你的持续输出!” 你看,时间从来不辜负重复的人。